快捷搜索:  创业 手机 疯狂 自己 发明 华人 坏人

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

  花有花谢花开,草有草荣草枯,人有生老病死。从生命诞生之初就注定要走向死亡,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他们越来越能看到这样的现实并产生一系列的疑问。尤其是死亡的话题,很多大人往往会忌讳这个词语,避而不谈。其实,在适当的时候,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它涵盖了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和这一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既关乎人的生存与生活,也关乎人的成长与发展,更关乎人的本性与价值。生命教育的核心目标在于,通过生命管理,让每一个人都成为"我自己",都能最终实现"我之为我"的生命价值,即把生命中的爱和亮点全部展现出来,为社会、为人间焕发出自己独有的美丽光彩。

微信图片_20220525150337.jpg

  死亡教育也很重要,它不仅让人们懂得如何活得健康、活得有价值、活得无痛苦,而且还要死得有尊严。它既强化人们的权利意识,又有利于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通过死亡教育,使人们认识到死亡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死亡教育也是破除迷信和提高素养的教育,是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生观教育的组成部分。面对生死问题逐渐增多的一个社会,死亡教育对死亡及濒死的正确了解和调试、以及充分认识生命的本质是非常必要的。

  在对孩子进行教育之前,家长自己首先要有一个合理的认识,要明白生命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死亡也是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生死都是很自然的事情。

  对于年龄比较小的孩子,家长在引导孩子认识生命和死亡的时候要态度自然,语气平和,就像教给他们吃饭、穿衣、写字一样。如果孩子主动问到了相关的问题,家长不要逃避也不要制止,这些态度可能会让孩子更加好奇或者感到恐慌。

  当孩子5岁左右时,开始对死亡有了初步的概念,如果有喜爱的小动物或小植物死了,他们会觉得伤心难过。

  家长可以借用绘本的方式让孩子对生死有关的话题有一些初步的感知,绘本可能会借助一片叶子、一个动物的生命过程或者别人的故事来表达生死的意义,引起孩子的思考。

  如果孩子经历了亲人的死亡事件,作为家长害怕孩子的心理承受不了,可能会有意回避或美化事件,但要遵守一个原则:不要脱离事实,否则很难让孩子相信你,你也很难解开孩子心头的疑云,反而易让孩子产生更多其他的想法。不如正视现实,给孩子以科学合理的解释。

  面对死亡,很多父母喜欢用童话故事来掩盖事实,例如,“去很远很远的地方旅行了”或“到天堂去了”来替代死亡的说法,父母以为用这种应对方式可以将孩子保护在没有伤痛的世界里,但郑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许慧认为这不是一种恰当的做法,因为以后孩子很可能较难以去面对人生的真实一面。

  而且,时间一久孩子会对死者抱怨:怎么去那么久?当然,更不能把死比喻成“睡觉”,“安安静静地睡着了,睡好久好久永远都不起来”。这样的描述很容易混淆死亡和睡觉这两个事件,可能让孩子害怕睡觉,甚至恐惧一睡就会起不来。

  许慧认为,比较恰当的做法就是自然而亲切地给孩子讲述事实的真相,诚实回答孩子的问题,说出你心里的感受,鼓励孩子朝正确的方向发泄情绪,保留对亲人的回忆和亲人留下的纪念品。

  不同年龄段采取不同的解释,对儿童解释死亡、抚慰哀伤不能生硬地用成人的方式。各个年龄阶段的儿童认知水平有很大差异,在使用有关死亡概念及哀伤抚慰技巧时,要根据儿童的发展情况有所调整。

  本文由“郭利方心理工作室”原创,欢迎关注、点赞、评论,文章谢绝转载。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 好的心理咨询:父母该如何对待敏感的孩子?
  • [心理咨询好吗]分析孩子自卑的原因
  • [心理咨询的方式]暴力教养下成长的孩子
  • 华西心理咨询:家长需对孩子做好安全教育,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 心理咨询师机构:父母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身体素质?
  • 最新评论